张耒

1054-1114 | 文学家 · 官员 · “苏门四学士”

张耒肖像
张耒(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宛丘先生,又号柯山,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张耒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即以文才闻名。他师从苏轼,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在北宋文坛享有盛誉。其诗歌风格平易自然,散文亦自成一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曾入太学,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上舍及第,授秘书省正字。此后历任起居舍人、太常寺少卿、直龙图阁等职,并曾出知汝州、润州、宣州、扬州、颍州等地军州事。宋徽宗时,因政治原因被列入“元祐党籍”,仕途多舛,晚年退居故里,潜心著述。

代表著作
  • 《张右史文集》
  • 《柯山集》
  • 《宛丘题跋》
  • 《明道杂志》
  • 《诗说》
  • 《两汉决疑》
  • 《竹夫人传》
主要荣誉与评价
  • “苏门四学士”之一
  • 诗文俱佳,有“宛丘体”之称
  • 被列入“元祐党籍”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054年

出生于淮阴

生于北宋仁宗至和元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1086年 (元祐元年)

上舍及第,初入仕途

入太学,以优异成绩上舍及第,授秘书省正字,开始其仕宦生涯。

1094年-1095年

外放地方,知州军务

曾权知宣州(1094-1095年),并知润州(1094年)。

1101年

任朝奉郎,知扬州

授朝奉郎,并出任扬州知州,处理地方政务。

宋徽宗时期

被列入“元祐党籍”

因政治立场,被列入“元祐党籍”,仕途受到影响,晚年多有贬谪或闲居。

1114年 (政和四年)

逝世

于宋徽宗政和四年逝世,享年61岁。

主要成就

文学与政治贡献

文学巨匠:“苏门四学士”

张耒是北宋后期重要的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深受苏轼器重。其诗歌以平淡自然、含蓄蕴藉见长,被称为“宛丘体”,对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散文亦清新流畅,自成一家。

政治生涯与为官之道

张耒在仕途上虽历经沉浮,但始终保持清廉正直。他曾担任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太常寺少卿等中央官职,也曾外放地方,担任多州知州,在任期间关注民生,政绩斐然。其政治思想和实践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感。

社会关系

亲友与师承

姓名 关系 描述
张B 父亲 张耒之父。
苏轼 恩师 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张耒的老师。
黄庭坚 挚友 / 同门 “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交谊深厚。
秦观 挚友 / 同门 “苏门四学士”之一,婉约派词人,与张耒文学唱和。
晁补之 挚友 / 同门 “苏门四学士”之一,文学家,与张耒志趣相投。
陈师道 友人 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重要成员,与张耒有书信往来。
吴怡 门生 张耒的弟子。
潘大临 门生 张耒的从游弟子。
司马光 同僚 / 往来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与张耒有政务及书信往来。
曾巩 同僚 / 往来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张耒有书信往来。
李之仪 友人 北宋词人,与张耒有临别赠言等文学往来。
众多文人官员 文学及政务往来 与李处道、杜舆、李常、刘攽、翟汝文、王端礼等有广泛的文学交流和政务合作,包括为他人作序、跋、传、祭文、送别诗,以及他人为他作序、跋、墓志铭、书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