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刘韐(1067-1127),字仲偃,谥忠显,北宋福建建州崇安人。他以进士出身步入仕途,历任多地要职,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在北宋末年风雨飘摇之际,他坚守气节,最终在靖康之变后,面对金人的威胁,毅然选择以身殉国,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概。
刘韐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67年)出生于福建崇安。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仕途。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曾担任县令、知州、转运使等职,足迹遍布越州、福州、永胜、湟州等地,深得民心。
徽宗年间,他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在北宋面临金兵入侵的危急时刻,刘韐始终坚守抗金立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面对金人招降,刘韐宁死不屈,服毒酒自缢殉国,享年六十一岁。其忠烈之举,为后世所景仰,被追赠太师、忠显。
主要荣誉
- 追赠太师
- 谥号:忠显
- 忠烈之士
其他信息
- 字:仲偃
- 籍贯:福建建州崇安
- 逝世方式:服毒酒自缢殉国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福建崇安
宋神宗熙宁十年,刘韐出生于福建建州崇安,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进士及第
宋哲宗绍圣元年,刘韐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
摄知永胜军州事
开始担任地方要职,摄知永胜军州事,展现其治理才能。
知越州军州事,授徽猷阁待制、中大夫
迁任越州知州,并获授徽猷阁待制、中大夫等职,官职逐渐提升。
知福州军州事,授光禄大夫
转任福州知州,并被授予光禄大夫,显示其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靖康之变,拒降殉国
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刘韐面对金人招降,坚决不从,服毒酒自缢殉国,享年六十一岁。
「金人取开封,不肯就其官,饮酒自缢而死。」 — 《福建通志》
追赠太师,谥忠显
因其忠烈气节,刘韐被追赠为太师,谥号「忠显」,以表彰其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忠烈气节
对北宋的重大贡献与精神遗产
坚守民族气节
在靖康之变的危难时刻,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刘韐宁死不屈,以身殉国,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典范。
清廉为官,政绩卓著
刘韐历任地方官职,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越州、福州等地留下了良好的政声,深受百姓爱戴。
广泛的社会影响
其忠烈事迹被广为传颂,多位当世名士如李纲、沈与求等为其作祭文、哀辞,后世亦有祠庙纪念,影响深远。
社会关系
亲友与社会交往
亲属关系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刘民先 | 父 | |
刘韫 | 弟 | |
刘子翔 | 子 | |
刘子羽 | 长子 | |
刘子翼 | 次子 | |
刘子翚 | 三子 | |
祝可久 | 女婿 | |
刘珙 | 孙 | 据《宋史》列传 |
社会交往
姓名 | 关系类型 | 备注 |
---|---|---|
祝祐 | 友 | |
陈宗誉 | 欣赏/器重 | |
祝奕 | 学生 | |
张嵲 | 书序由其所作 | 《刘忠显挽词并序》 |
刘爚 | 书序由其所作 | 《刘氏传忠录后序》 |
岳飞 | 部将 | |
林师益 | 部将 | |
沈与求 | 祭文/哀辞由其所作 | 《祭刘资政文》、《刘资政哀词》 |
李纲 | 哀辞由其所作 | 《刘仲偃大资政哀辞》 |
洪珠 | 为其建立祠庙 | |
翁邵 | 受其礼待 | 刘韐尚布衣时,翁邵待以国士 |
胡寅 | 挽诗、词由其所作 | 《挽刘忠显》 |
邓肃 | 挽诗、词由其所作 | 《刘忠显挽辞》 |
徐元杰 | 画赞由其所作 | 《资政刘公赞》 |
史浩 | 祠记由其所作 | 《刘忠显公祠堂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