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槩

996-1083 | 北宋宰相 · 康靖公

赵槩肖像
赵槩(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赵槩(996-1083),字叔平,又名赵禋,谥号康靖,北宋虞城(今河南虞城)人。他于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是北宋中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

赵槩一生历任要职,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在朝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其正直敢言、知人善任而闻名,曾支持苏舜钦等因“群饮”事件被逐的馆阁名士,展现了其宽广的胸襟和对人才的爱惜。

晚年获赠太师,追谥康靖,备受尊荣。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亦有文化雅好,著有《闻见录》,并与当时诸多文坛名流如欧阳修、苏轼等有密切往来。

主要别名与谥号
  • 字:叔平
  • 别名:赵禋
  • 谥号:康靖
社会地位
  • 宰执(高层官员)
  • 收藏家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996年

出生于虞城

赵槩出生于北宋虞城(今河南虞城),自幼聪颖,勤奋好学。

1027年

进士及第

天圣五年,赵槩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1032年-1033年

知通州军州事

初任地方要职,积累治理经验。

1035年-1036年

知洪州军州事

在洪州任职期间,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

1041年-1043年

知滁州军州事,兼直集贤院、尚书省礼部祠部司员外郎

开始兼任中央官职,显示其才干得到认可。

1046年

知苏州军州事,兼知制诰、尚书省兵部兵部司员外郎

在地方和中央均担任重要职务,影响力逐步提升。

1060年-1061年

同知枢密院事

升任枢密院要职,参与国家军事和政治决策。

1062年

拜参知政事

位列宰执,成为北宋朝廷的核心决策者之一。

具体年份不详

任枢密使

官至枢密使,位极人臣,对国家军政大计有重要影响力。

晚年

获赠太师,追谥康靖

因其卓越贡献和崇高品德,获赠最高荣誉,并得谥号“康靖”。

1083年

逝世

赵槩逝世,享年88岁,其一生为北宋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成就

对北宋政治与文化的贡献

位极人臣,参与国政

历任枢密使、参知政事等宰执要职,深入参与北宋的军事、政治决策,对国家大计产生重要影响。

正直敢言,爱惜人才

以其正直的品格和敢于直言的勇气著称,曾为苏舜钦等因“群饮”事件被逐的馆阁名士仗义执言,体现其对人才的珍视。

文化交流,著述立言

撰写《闻见录》,并与欧阳修、苏轼、韩琦等文坛名流有深厚交情,为多位名家撰写序、碑、祭文,促进了当时的文化交流。

社会关系

家族成员与社会交往

家族成员

姓名 关系 备注
赵干 父亲
程嗣恭 女婿
王励臣 女婿
赵嗣真 孙子
赵尤绪 孙子

社会交往与互动

  • 曾弹劾官员张茂。
  • 支持并为苏舜钦等因“群饮”事件被逐的馆阁名士仗义执言。
  • 与欧阳修、宋祁、释契嵩有书信往来。
  • 为曹利用撰写神道碑。
  • 为张方平、韩琦撰写书序。
  • 为王珪、苏轼撰写墓志铭。
  • 为张方平撰写祭文。
  • 为余靖撰写《洪州新置学记》。

代表著作

赵槩的传世之作

主要作品

  • 《闻见录》 - 撰著者

《闻见录》是赵槩的代表作,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史事、人物言行等,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