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

1000-1064 | 北宋政治家 · 文学家 · “四谏”之一

余靖肖像
余靖(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余靖(1000-1064),字安道,号希古,谥号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以敢于直谏、清廉正直而闻名,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

余靖生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早年通过科举入仕,景祐元年(1034年)以拔萃科及第,正式踏入仕途。

在宋仁宗、宋英宗两朝为官,历任谏官、知州、枢密直学士、工部尚书等要职。庆历年间,因支持范仲淹新政,与欧阳修、尹洙等一同被贬,但其直言敢谏的形象深入人心,被誉为“四谏”之一。

晚年出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成功协助平定侬智高叛乱,稳定边疆,深得民心。余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尤其在地方治理和军事边防方面贡献突出。他著有《武溪集》、《余襄公奏议》等,展现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政治见解。

代表著作
  • 《武溪集》
  • 《余襄公奏议》
  • 《三史刊误》
主要荣誉与称号
  • “四谏”之一
  • 谥号“襄”
  • 广州“八贤堂”之一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000年

出生于韶州曲江

北宋咸平三年,余靖出生于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自幼聪颖,勤奋好学。

1024年

考中进士

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为步入仕途奠定基础。

1030年

拔萃科及第

再次通过制举中的拔萃科考试,进一步展现其才华,为日后担任要职积累资历。

1034年

初入仕途,任右正言

景祐元年,余靖初任右正言,开始其为官生涯,以敢于直言而崭露头角。

1039年

外放地方,知英州军州事

任殿中省尚乘奉御,并外放知英州军州事,开始其地方治理的实践。

1045年

知吉州军州事

调任知吉州军州事,继续在地方施展抱负,政绩显著。

1050年

知桂州、广州军州事

先后担任知桂州、知广州军州事,在岭南地区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

1051年

任卫尉寺卿,知潭州军州事

升任卫尉寺卿,并兼任知潭州军州事,职责更加重要。

1055年

任尚书省户部侍郎

调入中央,担任尚书省户部侍郎,参与国家财政管理。

1061年

平定侬智高叛乱,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

再次知广州军州事,并兼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在平定侬智高叛乱中发挥关键作用,稳定了边疆局势。

1064年

拜工部尚书,同年逝世

宋英宗即位后,余靖被拜为工部尚书,同年逝世,享年65岁,朝廷追赠谥号“襄”。

主要成就

对北宋社会的重要贡献

政治清明,直谏敢言

庆历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维护朝纲,不畏权贵,是北宋士大夫风骨的典范。

平定叛乱,安定边疆

担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期间,运筹帷幄,成功协助平定侬智高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理能力,为边疆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地方治理典范

多次出任地方要职,如英州、吉州、桂州、潭州、广州等地,兴利除弊,深受百姓爱戴,被誉为清廉有为的循吏。

文学与史学造诣

著有《武溪集》、《余襄公奏议》、《三史刊误》等,其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社会关系

重要亲友与社会交往

亲属关系

姓名 关系 备注
余庆
林从周 岳父
余伯庄 长子
余仲询 次子
余叔英 三子
郭师愈 长女婿 职方员外郎
孙邵 次女婿 屯田员外郎/秘书丞
周熊 三女婿 建州司法参军
章惇裕 四女婿 秘书省校书郎
张元淳 五女婿 越州上虞县主簿

重要社会交往

  • 同僚与政见趋同: 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尹洙、范仲淹等北宋名臣关系密切,尤其在庆历新政期间,与欧阳修、尹洙、王素、蔡襄并称“四谏”,共同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主张,敢于直言进谏。
  • 支持与推荐: 曾得到孙亿等人的推荐。
  • 文学交流: 蔡襄曾为余靖作墓志铭,欧阳修曾为余靖作神道碑铭。余靖的著作也得到孙抗、宋咸、杜弼等人的作序,并为周源、丘濬等人的作品作序。
  • 军事合作: 在平定侬智高叛乱中,与狄青等将领紧密合作,共同维护了国家边疆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