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魏征是中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以其直言敢谏、忠诚辅佐唐太宗而闻名于世。他为“贞观之治”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一代名相”和“千古谏臣”。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隋末曾为瓦岗军李密谋士,后归唐,辅佐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将其召入幕府,委以重任。
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魏征担任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等要职,以敢于直谏、不畏权势著称。他曾向太宗进谏二百余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许多建议被太宗采纳,对纠正君主过失、完善国家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魏征的直谏精神和政治智慧,深刻影响了贞观时期的政治生态,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与唐太宗君臣相得,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代表著作
- 《魏郑公集》(643)
- 《群书治要》(643)
- 《治要节钞》
- 《群书治要子钞》
主要荣誉
- “贞观之治”重要贡献者
- “千古谏臣”美誉
- 唐太宗“三镜”之“以人为镜”典故主角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巨鹿曲城
魏征出生于巨鹿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自幼好学,胸怀大志。
投奔瓦岗军李密
隋末天下大乱,魏征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为其谋士,献计献策,深得李密器重。
归顺唐朝,效力李渊
李密失败后,魏征归顺唐朝,在唐高祖李渊麾下任职,曾劝谏太子李建成,展现出其政治远见。
玄武门之变后受李世民重用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召魏征入朝,任谏议大夫,开启了君臣相得的佳话。
升任秘书监,开始直谏生涯
魏征升任秘书监,兼任参预朝政,以其直言敢谏的风格,成为唐太宗最重要的辅佐大臣之一。
主编《群书治要》
奉唐太宗之命,主编《群书治要》,汇集历代治国理政的精要,为后世君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病逝,享年64岁
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不已,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谥号“文贞”。太宗感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主要贡献
对唐朝盛世的深远影响
直言敢谏,匡扶社稷
作为唐太宗最重要的谏臣,魏征以其无所畏惧的直谏精神,帮助太宗认识并改正了许多过失,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为“贞观之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辅佐明君,开创盛世
他与唐太宗君臣相得,共同致力于国家治理,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治国方略,如“居安思危”、“戒奢从简”等,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纂史籍,垂范后世
魏征曾参与编纂《隋书》,并主编《群书治要》,后者汇集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治国理政的精要,成为后世帝王修身治国的宝贵参考,对中华文化传承贡献巨大。
社会关系
魏征的亲友与重要交往人物
亲属信息
|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 魏长贤 | 父亲 | |
| 魏叔玉 | 长子 | |
| 魏叔琬 | 次子 | |
| 魏叔璘 | 三子 | |
| 魏叔瑜 | 四子 | |
| 魏叔升 | 子 |
重要交往人物
- 王通 师从
- 李密 曾为其谋士
- 李渊(唐高祖) 曾效力于其麾下
- 李世民(唐太宗) 君臣相得,亦师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