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彦

北宋末南宋初宰相 · 靖康之变前后重要人物

李邦彦肖像
李邦彦(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李邦彦(?-1130),字士美,谥号文和,号李浪子,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他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

李邦彦以其巧言令色和善于揣摩上意而得宠于宋徽宗,官至太宰(宰相)。他于大观二年(1108年)通过上舍及第入仕,早期担任符宝郎等职。在宋徽宗时期,他凭借其政治手腕迅速崛起,历任尚书省右丞、左丞、少宰等要职。

靖康元年(1126年),他达到仕途顶峰,被任命为太宰兼门下侍郎,成为北宋末年朝政的核心人物之一。然而,李邦彦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争议,他被认为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六贼”之一。靖康之变后,他因其在国难中的表现和此前专权误国之罪,被宋钦宗贬斥,南宋建立后,最终于建炎四年(1130年)被流放并赐死。

主要官职
  • 太宰兼门下侍郎 (1126年)
  • 少宰 (1124年)
  • 尚书省左丞 (1123年)
  • 尚书省右丞 (1121-1122年)
  • 吏部尚书 (1127-1130年)
别号与谥号
  • 字:士美
  • 谥号:文和
  • 别号:李浪子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年

出生于怀州

李邦彦出生于怀州(今河南沁阳),具体生年不详。其籍贯亦有嘉兴一说。

1108年 (大观二年)

上舍及第,入仕为官

通过上舍及第,正式进入仕途,初授试外符宝郎。

1121年-1122年

任尚书省右丞

在宋徽宗时期,凭借其政治手腕和对上意的揣摩,迅速获得升迁,担任尚书省右丞。

1123年

升任尚书省左丞

官职进一步提升,担任尚书省左丞,逐渐进入朝廷核心。

1124年

晋升为少宰

位列宰执,成为朝廷重要决策者之一。

1126年 (靖康元年)

位极人臣,靖康之变

达到仕途顶峰,被任命为太宰兼门下侍郎,成为北宋末年朝政的核心人物。同年,因其政治立场和行为遭到雷观等人的强烈反对和攻讦。

北宋面临金兵入侵,靖康之变爆发,李邦彦作为主政者之一,其决策和行为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1127年 (建炎元年)

被贬斥流放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李邦彦因被指控误国,被宋钦宗贬斥,后流放,并被列为“削籍官员”。此后至1130年间,曾任吏部尚书等职,但已是贬谪后的虚衔。

1130年 (建炎四年)

逝世

在流放地被赐死。同年,王梦易为其撰写神道碑文,并有《延福宫曲宴记》传世。

政治生涯与影响

对北宋末年政局的深远影响

仕途崛起

李邦彦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对宋徽宗的迎合,从基层官员迅速晋升,最终位极人臣,担任太宰兼门下侍郎,成为北宋末年朝政的核心决策者之一。

争议与评价

在北宋面临金兵入侵的危急时刻,李邦彦作为主政者之一,其决策和行为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被后世视为导致北宋灭亡的“六贼”之一,历史评价褒贬不一。

文学与交游

尽管政治上备受争议,李邦彦在文学和士人交游方面也有所涉猎。其《延福宫曲宴记》为研究宋代宫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社会关系

家族成员与重要交游

家族成员

姓名 关系 备注
李浦 父亲
李邦献 弟弟
李严老 儿子
李滨老 儿子
李曾伯 曾孙 曾任湖广总领

重要交游与互动

  • 雷观: 1126年,遭到雷观等人的反对和攻讦。
  • 王梦易: 1130年,王梦易为其撰写神道碑文。
  • 郑亿年: 李邦彦曾决定郑亿年的科举次第。
  • 李新: 李邦彦曾致书李新。
  • 林表民: 曾被林表民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