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杨长孺(约1141-1220),字伯大、伯子、子伯、诗之,号东山潜夫,谥号文忠、文惠。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亦有庐陵(今江西吉安)籍贯之说。他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之子,理学大家朱熹的门人。
杨长孺通过恩荫入仕,官至朝请大夫、敷文阁直学士,曾担任律学助教、县丞、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等职。他先后知虔州、湖州、广州、福州等地军州事,在任期间以清廉正直、勤政爱民著称,被誉为“良吏”、“循吏”。
作为朱熹的门人,杨长孺深受理学思想熏陶,其为官之道亦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学者如欧阳守道、王庭珪、葛长庚、陈宓等均有书信往来,显示出其广阔的交游和深厚的学养。
别名与谥号
- 字:伯大、伯子、子伯、诗之
- 号:东山潜夫
- 谥号:文忠、文惠
主要评价
- 良吏、循吏
- 朱熹门人
- 南宋重要地方官员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吉水(或庐陵)
生于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或庐陵(今江西吉安),是著名诗人杨万里之子。早年受教于周商英,并成为理学大家朱熹的门人,奠定了深厚的学问基础。
通过恩荫入仕,初任县丞
凭借恩荫制度进入仕途,最初担任县丞等地方基层官职,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
任律学助教、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曾任广南东路律学助教,后升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负责司法监察,展现出其处理政务和司法事务的能力。
知虔州、知湖州
先后担任虔州(今江西赣州)和湖州(今浙江湖州)的知州,治理地方,政绩显著。
知广州
出任广州知州,管理岭南重镇,维护地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知福州,官至朝请大夫、敷文阁直学士
任福州知州,并晋升为朝请大夫、直华文阁、敷文阁直学士等高阶官职,达到仕途巅峰。
逝世
享年79岁,结束了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一生。
人生成就
对南宋社会的贡献
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杨长孺在担任多地知州及提点刑狱期间,以其清廉正直、勤勉务实的作风赢得了“良吏”、“循吏”的美誉。他注重民生,维护社会秩序,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朱熹门人,理学传承
作为朱熹的亲传弟子,杨长孺不仅继承了理学的精髓,更将理学思想融入到为官实践中。他通过自己的言行,传播儒家道德理念,对当时及后世的士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广泛交游,影响深远
杨长孺与当时众多文人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如欧阳守道、王庭珪、葛长庚、陈宓等。这种广泛的社会交游,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魅力,也使得他的思想和影响力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社会关系
亲友与师友
亲属关系
姓名 | 关系 | 简介 |
---|---|---|
杨万里 | 父亲 | 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开创“诚斋体”。 |
吴松年 | 岳父 | 具体信息不详。 |
师友与同僚
姓名 | 关系 | 描述 |
---|---|---|
朱熹 | 老师/门人 |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杨长孺是其门下弟子。 |
周商英 | 老师 | 曾教授杨长孺。 |
吴懿德 | 同僚/友人 | 曾被杨长孺辟为官。 |
欧阳守道 | 友人/文学往来 | 杨长孺曾为其书跋,欧阳守道也曾收到杨长孺的赠诗文。 |
王庭珪 | 友人/文学往来 | 曾为杨长孺所著书作跋。 |
葛长庚 | 友人/文学往来 | 曾与杨长孺书信往来。 |
陈宓 | 友人/文学往来 | 曾收到杨长孺的启(书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