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陶孙

1154-1227 | 诗人 · 理学家 · 南宋士人

敖陶孙肖像
敖陶孙(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敖陶孙(1154-1227),字器之,号臞庵,南宋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亦曾居福清。他是一位在南宋诗坛和理学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者和官员。

敖陶孙以其独特的诗论和深厚的学养闻名于世,被誉为南宋诗歌“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之一。他于1199年登进士第,曾任漳州教授、泉州通判等职。在韩侂胄专权时期,他曾因声援朱熹、悼念赵汝愚而触怒权贵,展现了其正直的品格。

敖陶孙的诗歌创作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强调诗歌的本真与气骨,对后世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著作包括《臞翁诗集》、《诗评》等,是研究南宋诗学不可或缺的文献。

代表著作
  • 《臞翁诗集》
  • 《臞翁集》
  • 《诗评》
  • 《敖器之诗话》
学术地位
  • 南宋“江西诗派”殿军人物
  • 著名理学思想家
  • 正直的士人典范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154年

出生于昆山

敖陶孙出生于南宋昆山(今江苏昆山),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为日后在诗学和理学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1199年

登进士第

学有所成,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其为官生涯。

庆元年间(约1195-1200年)

声援朱熹,悼念赵汝愚

韩侂胄专权,朱熹被贬,赵汝愚被罢相并死于贬所。敖陶孙在太学时,不畏权势,作诗送别朱熹,并为赵汝愚作挽诗哭之,因此触怒韩侂胄,仕途受阻。

仕途生涯

历任漳州教授、泉州通判

尽管仕途多舛,敖陶孙仍先后担任漳州教授、泉州通判等职,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注重教化,展现了其治世才能。

晚年

专注诗学,著书立说

晚年潜心诗学研究与创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歌理论,并将其整理成集,对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1227年

逝世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敖陶孙逝世,享年74岁,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和高尚的士人风范。

学术与仕途成就

对南宋诗坛与理学界的贡献

独创诗学理论

敖陶孙提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诗歌主张,强调诗歌的本真与气骨,对南宋诗坛产生重要影响,被誉为“江西诗派”殿军人物。

理学思想传承

作为一位理学思想家,其学说与朱熹一脉相承,注重义理,强调修身养性,对当时的学术思想发展有所贡献。

正直的士人风骨

在韩侂胄专权时期,不畏强权,声援朱熹,悼念赵汝愚,展现了高尚的士人品格和坚定的道德操守。

社会关系

与同时代人物的交往

姓名 关系 描述
刘克庄 友人 著名诗人,为敖陶孙撰写墓志铭,可见二人交情深厚。
朱熹 师友 理学大师,敖陶孙曾为朱熹作送别诗,表达敬意与支持。
赵汝愚 敬仰对象 著名宰相,敖陶孙曾为赵汝愚作挽诗悼念,因此触怒权贵。
韩侂胄 对立者 权臣,敖陶孙因反对其政策并声援朱熹、悼念赵汝愚而遭到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