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祖

1142-1222 | 官员 · 史学家

刘光祖肖像
刘光祖(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刘光祖(1142-1222),字德修,号山堂、后溪,谥号文节。南宋德清人。

他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尤其在地方治理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同时,刘光祖也是一位重要的史学家,其著作对后世研究宋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及第,此后步入仕途。他曾担任多地知州、知府,如夔州、泸州、襄阳府、江陵府、遂宁府、潼川府等地,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官至宝文阁学士、宝谟阁直学士、右文殿修撰等职。

刘光祖以其正直的品格和丰富的学识受到时人敬重,与朱熹、魏了翁等著名学者均有往来。他不仅是朝廷的股肱之臣,更以其史学造诣留名青史,著有《山堂疑问》和《后溪集》等。

代表著作
  • 《山堂疑问》(一卷)
  • 《后溪集》(十卷)
主要荣誉
  • 谥号“文节”
  • 著名史学家
  • 南宋正直官员典范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142年

出生于德清

刘光祖生于南宋德清(今浙江湖州德清县),字德修,号山堂、后溪。自幼聪颖好学。

1169年

进士及第

乾道五年(1169年)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开启其为官生涯。

1193年

知夔州事,兼直秘阁

首次担任地方主官,治理夔州(今重庆奉节),展现其卓越的行政能力。

1208年

知泸州事

调任泸州(今四川泸州)知州,继续其地方治理生涯,为当地百姓谋福祉。

1209年

知襄阳府事,兼宝文阁学士、右文殿修撰

升任襄阳府(今湖北襄阳)知府,并兼任朝廷学士,显示其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双重地位。

1210年

知江陵府事,兼宝谟阁待制

转任江陵府(今湖北荆州)知府,继续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深得民心。

1211年

知遂宁府事

调任遂宁府(今四川遂宁)知府,继续在地方官任上勤勉尽职。

1214年

知潼川府事,兼宝谟阁直学士

担任潼川府(今四川三台)知府,并再次兼任朝廷学士,其政绩和学识备受肯定。

1222年

逝世

嘉定十五年(1222年)逝世,享年81岁。朝廷追赠谥号“文节”,以表彰其一生的功绩与品德。

主要贡献

对南宋社会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地方治理的卓越贡献

刘光祖在担任夔州、泸州、襄阳府、江陵府、遂宁府、潼川府等多地知州、知府期间,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有效维护了地方安定与发展,深受百姓爱戴。

史学与文学成就

作为一位史学家,刘光祖著有《山堂疑问》一卷和《后溪集》十卷,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学识,也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谥号“文节”也体现了其在文学和节操方面的成就。

正直清廉的官员典范

刘光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是南宋时期正直官员的典范。他与朱熹、魏了翁等理学大家多有书信往来和学术探讨,体现了其高尚的品格和广泛的交游。

社会关系

家族与交游

亲属关系

姓名 关系 备注
贾晖 外祖父
刘寔 父亲
刘端之 长子
刘靖之 次子
刘翊之 三子
刘竑之 四子

社会交游

  • 真德秀
    著名学者,曾为刘光祖撰写墓志铭。
  • 魏了翁
    南宋理学家,与刘光祖有书跋、祭文、哀辞等往来。
  •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与刘光祖有书信往来,探讨学问。
  • 章梾
    与刘光祖在学术上多有论学,互为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