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赵允让(995-1059),字益之,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宗室成员,宋太宗赵炅之孙,宋英宗赵曙之父。
他一生与北宋皇室的血脉传承紧密相连。赵允让为人谦恭谨慎,不干预朝政,深得宋仁宗的信任与器重。他曾长期担任判大宗正司事、知大宗正司事等职,负责管理宗室事务,维护皇族内部的秩序与和谐。
他去世后,因其第十三子赵曙被立为皇太子并最终即位为宋英宗,赵允让被追尊为皇考,并追封为濮王,谥号安懿,史称“濮安懿王”。围绕其追尊问题,北宋朝廷曾爆发著名的“濮议”之争,这进一步凸显了他在北宋历史中的特殊地位。
主要别名
- 字:益之
- 谥号:安懿
- 追封:濮安懿王、濮王
主要官职
- 判大宗正司事
- 知大宗正司事
- 侍中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995年
出生于开封
生于宋太宗之子商王赵元份府邸,作为宗室子弟,自幼聪颖,深得长辈喜爱。
早年
初授右千牛卫将军
作为宗室子弟,循例入仕,初授右千牛卫将军,开始其仕途生涯。
任职期间
担任判大宗正司事、知大宗正司事
长期负责管理宗室事务,处理宗室内部纠纷,维护皇族秩序,展现出卓越的宗室管理能力。
任职期间
获授侍中等高阶官职
获得朝廷高阶官职,显示其在宗室中的崇高地位和仁宗皇帝的信任。
1059年(嘉祐四年)
逝世,享年65岁
去世后,被追赠太尉、中书令,并追封为濮王,谥号安懿。
1062年(治平元年)
其子赵曙即位,引发“濮议”之争
其第十三子赵曙被立为皇太子并即位为宋英宗,因英宗非仁宗亲子,引发了关于赵允让追尊名分的“濮议”大讨论,对北宋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贡献
对北宋皇室与社会的重要影响
皇室血脉传承的关键
作为宋英宗赵曙的生父,在北宋皇位传承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了皇室血脉的延续与稳定。
宗室管理与维护
长期担任大宗正司事,有效管理庞大的宗室成员,维护了皇族内部的稳定与和谐,避免了宗室干政的局面。
谦恭谨慎的品格
史载其为人低调,不干预朝政,以其良好的品德和对皇权的尊重,赢得了宋仁宗的信任和朝野的普遍赞誉。
“濮议”的历史影响
作为“濮议”的中心人物,这场政治争论深刻反映了北宋时期礼法与皇权的关系,进一步凸显了其历史地位。
社会关系
主要亲属与重要关联人物
主要亲属关系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赵炅 | 祖父 | 宋太宗 |
赵元份 | 父亲 | 商王 |
任氏 | 第一任妻 | |
耿氏 | 第二任妻 | |
刘氏 | 第三任妻 | |
吴氏 | 第四任妻 | |
王氏 | 妾 | |
谢奕 | 妾 | |
赵曙 | 第十三子 | 宋英宗 |
赵宗懿 | 长子 | |
赵宗朴 | 次子 | |
赵宗衮 | 子 | |
赵宗楚 | 子 | |
赵宗愈 | 子 | |
赵宗绰 | 子 | |
赵宗谊 | 子 | |
赵宗汉 | 季子 | |
赵宗晖 | 六子 | |
赵宗博 | 十子 | |
赵宗辅 | 七子 | |
赵宗师 | 七子 | |
赵宗邈 | 八子 | |
赵宗荩 | 二十五子 | |
赵宗晟 | 九子 | |
赵宗祐 | 二十子 | |
赵宗沔 | 二十子 | |
赵宗治 | 十六子 | |
赵顼 | 孙 | 宋神宗 |
赵仲爰 | 孙 | |
赵仲愈 | 孙 | |
赵頵 | 孙 | |
赵颢 | 孙 | |
赵仲厥 | 孙 | |
赵仲增 | 孙 | |
赵仲晔 | 孙 | |
赵氏 | 孙女 | 王师约妻 |
重要关联人物
- 欧阳修:曾为其撰写祭文,反映其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地位。
- 苏颂:曾代宋相撰写祭文,可见其受到的礼遇。
- 王珪:在“濮议”中与赵允让的追尊问题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