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刘仁轨(601年—685年),字正则,唐朝尉氏(今河南尉氏)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出身贫寒,却凭借过人的才干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唐初政坛和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
刘仁轨一生历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三朝,官至左仆射,封河间郡公,谥号文献。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是在平定百济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内政方面也展现出高超的治理智慧,深得帝王信任,是唐代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基本信息
- 出生:601年,尉氏(今河南尉氏)
- 逝世:685年,享年85岁
- 字:正则
- 谥号:文献
主要官职与荣誉
- 宰相、左仆射、大司宪
- 安抚大使、道行军大总管
- 河间郡公
- 谥号“文献”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尉氏
生于隋朝仁寿元年,尉氏(今河南尉氏)人。早年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志向远大。
初入仕途,任息州录事参军
唐武德年间,刘仁轨开始步入仕途,担任息州录事参军,展现出其处理政务的初步能力。
调任栎阳县丞
贞观年间,调任栎阳县丞,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
升任新安县令
贞观十四年,升任新安县令,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担任青州刺史
显庆四年,出任青州刺史,负责一方军政民生,表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
参与平定百济,声名鹊起
唐高宗显庆五年,刘仁轨随苏定方远征百济,在白江口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败倭国援军,彻底平定百济,威震海外。
升任大司宪
麟德二年,刘仁轨因功升任大司宪,掌管监察事务,秉公执法,维护朝纲。
担任熊津道行军安抚大使
乾封三年至总章二年,刘仁轨被任命为熊津道行军安抚大使,负责百济地区的善后和安抚工作,巩固了唐朝在朝鲜半岛的统治。
出任陇州刺史
咸亨元年,调任陇州刺史,继续在地方发挥其治理才能。
首次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咸亨三年,刘仁轨首次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参与朝政,成为宰相之一。
担任鸡林道行军大总管
咸亨五年,出任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再次负责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
再度拜相,任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上元二年,刘仁轨再次拜相,并升任左仆射,位列三公,权倾朝野。同年还担任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荣升太子太傅
永隆二年,年事已高的刘仁轨被授予太子太傅之职,负责教导太子,地位尊崇。
再次担任宰相,兼知留守事
光宅元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刘仁轨再次被启用为宰相,并兼知留守事,处理留守京师的政务。
逝世,享年85岁
垂拱元年,刘仁轨病逝,享年85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号“文献”,以表彰其一生的功绩。
人生成就
对唐朝的重大贡献
平定百济,威震海外
作为唐朝远征百济的关键将领,刘仁轨在白江口之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以少胜多,大败倭国援军,彻底平定了百济,为唐朝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提升了唐朝的国际声望。
治理边疆,巩固社稷
在担任熊津道行军安抚大使、鸡林道行军大总管等职期间,刘仁轨对新占领的百济地区进行了有效的安抚和治理。他采取开明的政策,稳定民心,恢复生产,使当地迅速归于安定,为唐朝边疆的长期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预朝政,忠心辅佐
刘仁轨多次担任宰相,位居中枢,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他以其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为朝廷出谋划策,处理军国大事。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谏,深得帝王信任,是唐代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