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绦

约1077-1126 | 北宋官员 · 文学家

蔡绦肖像
蔡绦(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蔡绦,字约之,号百衲居士,约于1077年出生于福建泉州仙游,北宋末年重要官员、文学家。

他是北宋宰相蔡京的第六子,凭借父亲的权势得以入仕,官至徽猷阁待制。蔡绦的生平与北宋末年的政治风云紧密相连,尤其是在其父晚年,他代父处理政务,被指控加剧了朝政的腐败。

蔡绦在文学上亦有建树,著有《铁围山丛谈》、《北狩行录》等,为后世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然而,其政治生涯因与蔡京的关联以及自身的行为,最终以流放而告终,于1126年卒于贬所白州。

代表著作
  • 《铁围山丛谈》
  • 《北狩行录》
  • 《西清诗话》
主要官职
  • 徽猷阁待制
  • 代父处理政务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约1077年

出生于福建泉州仙游

蔡绦,字约之,号百衲居士,约于1077年出生于福建泉州仙游。他是北宋宰相蔡京的第六子,自幼聪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入仕与晋升

凭借父荫入仕,官至显要

凭借父亲蔡京的权势,蔡绦得以入仕,并迅速升迁。他曾担任徽猷阁待制等重要官职,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蔡京晚年

代父理政,加剧朝政腐败

在父亲蔡京晚年,因其年迈目盲,蔡绦开始代父处理朝政,甚至代为呈递奏章。在此期间,他被指控利用职权,加剧了朝政的腐败,使得民怨沸腾。

1127年左右

著作问世

其著作《北狩行录》和《铁围山丛谈》约于1127年问世,为后世研究北宋末年历史和宫廷秘闻提供了重要史料。

1126年

流放白州,卒于贬所

靖康元年(1126年),随着北宋政局的剧变,蔡绦被贬流放至白州(今广西博白县),并于同年在贬所去世。

主要成就

对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文学与史料价值

蔡绦在文学上亦有不俗造诣,其《铁围山丛谈》记录了北宋末年的许多宫廷秘闻、典章制度、风俗人情,是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笔记小说。而《北狩行录》则记录了靖康之变中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的经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显赫的政治地位

虽其政治生涯备受争议,但蔡绦曾官至徽猷阁待制,位列显要,反映了他在当时政治体系中的影响力。其代父理政的经历,也从侧面反映了北宋末年政治生态的复杂性。

社会关系

主要亲友及社会交往

亲属关系

姓名 关系 备注
蔡京 父亲 北宋末年宰相,"六贼"之一,权倾一时。
蔡翛 兄长 北宋官员。

社会交往

姓名 关系类型 关联事迹
汪应辰 书跋作者 曾为蔡绦的《诉神文》作跋,收录于《文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