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弟子多达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他整理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强调爱人、克己复礼,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礼”则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孔子的学说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代表著作
- 《论语》(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
- 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
主要荣誉
- 至圣先师
- 万世师表
- 儒家学派创始人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鲁国陬邑
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立志于学问。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论语·子罕》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孔子开始设坛讲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中国私人讲学的先河。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皆可入学。
任鲁国中都宰
孔子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辅佐鲁定公。他在位期间,政绩显著,鲁国国力大增,社会秩序良好。
周游列国
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孔子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宣传其政治主张,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历时十四年。
返回鲁国,整理典籍
孔子结束周游列国,返回鲁国。此后,他致力于教育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逝世
孔子在鲁国逝世,享年72岁。弟子们将其言行语录和思想整理成《论语》,流传至今,成为儒家经典。
主要成就
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创立儒家学派
以“仁”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创私人讲学
打破了教育垄断,主张“有教无类”,使文化教育普及到平民阶层,培养了大量人才,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
整理文化典籍
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流传,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关系
家族与门生
直系后裔
|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 孔绩 | 四十二世孙 | |
| 孔光嗣 | 四十二世孙 | |
| 孔询 | 四十三世孙 | |
| 孔宗翰 | 四十六世孙 | 据《宋史》列传 |
| 孔治 | 五十三世孙 | |
| 孔文定 | 五十四世孙 | |
| 孔思晦 | 五十四世孙 | |
| 孔克让 | 五十五世孙 | |
| 孔希祯 | 五十六世孙 |
著名弟子
|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 狄黑 | 弟子 | |
| 颜回 | 弟子 | 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
| 子路 | 弟子 | 孔门十哲之一 |
| 子贡 | 弟子 | 孔门十哲之一,善言辞 |
| 曾参 | 弟子 |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传“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