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刘勉之(约1091年—约1150年),字致中,号白水、草堂,谥号简肃,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他生于福建路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传承者和实践者。刘勉之早年以乡举入太学,师从著名学者谯定,深入研习伊洛之学(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并力行躬耕自给,过着清贫而坚守道义的生活。
绍兴年间,刘勉之曾被朝廷召至临安(今杭州),与当权者秦桧议政,因政见不合,毅然谢病归乡,隐居讲学。他广收门徒,学者踵至,其中最著名的弟子便是后来集理学大成的朱熹。朱熹之父朱松临终前,特意嘱咐朱熹前往刘勉之门下受业,足见刘勉之在当时学界的崇高地位。
刘勉之与胡宪、刘子翚等同道中人亦有深厚交谊,共同探讨学术,坚守道统。他的一生,是躬行实践理学思想、不畏权贵、潜心教育的典范,对南宋理学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别号与谥号
- 字:致中
- 号:白水、草堂
- 谥号:简肃
籍贯
- 福建路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福建崇安
生于福建路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具体生卒年不详,根据其享年59岁及与朱熹、秦桧等人的交往推算。
太学求学,师从谯定
以乡举入太学,师从著名学者谯定,深入研习伊洛之学,奠定理学思想基础。
隐居讲学,坚守道义
曾被召至临安与秦桧议政,因政见不合,谢病归乡。此后,他躬耕自给,广收门徒,学者踵至,致力于理学传播。
朱松临终托孤
朱熹之父朱松临终前,嘱咐其子朱熹前往刘勉之门下受业,显示刘勉之在学界的崇高地位。
朱熹正式受业
朱熹正式拜刘勉之为师,成为其门下弟子,刘勉之对其理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逝世
享年59岁,具体逝世年份不详,根据推算约于此年辞世。
主要成就
对南宋理学和教育的重大贡献
理学传承与弘扬
深入研习伊洛之学,是南宋理学的重要传承者,通过讲学广传道统,为理学在南宋的兴盛奠定基础。
教育英才
培养了朱熹等一代宗师,对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功不可没。其门下弟子众多,影响深远。
躬行实践与高风亮节
力行躬耕自给,坚守清贫,体现了理学“知行合一”的精神。不畏权贵,与秦桧政见不合即谢病归乡,展现了士人的独立品格。
社会关系
重要亲友及社会交往
亲属关系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刘元振 | 父亲 | |
朱熹 | 女婿 / 学生 | 著名理学家,其父朱松临终托孤,后拜刘勉之为师 |
胡宪 | 女婿 / 同门 | 著名学者,曾与刘勉之共同研习伊洛之学 |
刘思温 | 过继嗣子 | 从兄之子,过继为嗣 |
重要社会交往
-
谯定
老师:刘勉之在太学时的老师,传授伊洛之学。 -
朱松
友人:朱熹之父,临终前嘱托朱熹师从刘勉之。 -
朱熹
学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曾拜刘勉之为师。 -
胡宪
同门/同学:曾与刘勉之共同研习伊洛之学。 -
秦桧
政敌:曾与刘勉之政见不合,刘勉之因此谢病归乡。 -
刘子翚
同道:著名学者,与刘勉之有学术交流。 -
程颐
学派宗师:刘勉之是伊洛学派(程颐学派)的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