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刘珙是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理学家,字共父,谥号忠肃。他以其正直的品格、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南宋政坛和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1122年出生于福建崇安。早年通过恩荫入仕,后又考取进士。他一生历任多职,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高位。刘珙为官清廉,敢于直谏,曾因拒绝参与秦桧追谥其父的朝会而被排挤。
他与朱熹、张栻等理学大师交谊深厚,晚年病重之际,仍上书推荐朱熹、张栻,认为国家未能重用此二人为憾,展现了其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和远见卓识。淳熙五年(1178年)病逝,享年57岁,获谥号「忠肃」。
主要官职
- 同知枢密院事
- 参知政事
- 观文殿学士
- 资政殿大学士
社会地位与荣誉
- 谥号:忠肃
- 理学家
- 宰执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福建崇安
刘珙出生于南宋时期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个显赫家族。其祖父刘韐、父亲刘子羽皆为当朝重臣。
恩荫入仕,同年登进士科
21岁时,刘珙凭借家族恩荫入仕,同年又通过科举考试,登进士科,展现其才华。
此后,他与朱熹等学术名家多有往来,共同探讨学问。
地方历练,初显政绩
先后出任泉州、衢州、潭州知州,期间获授朝散郎、敷文阁待制等职。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治理有方,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
入朝为官,位列宰执
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后又兼任参知政事,位列宰执,参与国家军政要务。期间,他因拒绝参与秦桧追谥其父的朝会,表现出正直不阿的品格,但也因此遭到排挤,被罢免后出任洪州知州,获授端明殿学士。
再任地方,重获重用
出任江陵府知府,后再次知潭州。1175年,重获朝廷重用,任中大夫、资政殿大学士,知升州军州事。
病逝,获谥「忠肃」
任观文殿学士后不久,于淳熙五年(1178年)病逝,享年57岁。临终前,他仍心系国事,上书推荐朱熹、张栻等贤才,并手书诀别二人,表达未能为国雪耻之憾。朝廷追赠其谥号「忠肃」,以表彰其忠诚正直的品德。
主要成就
对南宋的政治与学术贡献
政治清廉,敢于直谏
刘珙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秦桧专权时期,他敢于拒绝参与追谥秦桧养父的朝会,因此遭到排挤,体现了其坚守原则、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位列宰执,参与国政
曾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要职,是南宋朝廷的核心决策者之一。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他为国献策,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推崇理学,举荐贤才
作为一位理学家,刘珙与朱熹、张栻等理学大师交谊深厚。临终前仍不忘国家社稷,力荐朱熹、张栻,对理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关系
亲属与重要交游
亲属关系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刘韐 | 祖父 | 据宋史列传 |
刘子羽 | 父 | |
刘子翚 | 从父/伯叔父 | 据宋史列传 |
卓氏 | 嗣母 | 据宋史列传 |
吕祉 | 第一任妻父 | |
韩B | 第二任妻父 | |
韩B | 第三任妻父 | |
刘学雅 | 长子/第一子 | |
刘学裘 | 次子 | |
赵崇宪 | 女婿 | |
刘如愚 | 族子 |
重要交游
-
朱熹
同学、同门。刘珙临终前力荐朱熹,朱熹为其作墓志铭、行状、祭文。 -
张栻
刘珙临终前力荐张栻,张栻为其作祭文,刘珙曾为潭州重修岳麓书院作记。 -
秦桧
因拒绝参与秦桧追谥其父的朝会而遭其排挤。 -
陆游
陆游曾为刘珙作祭文。 -
真德秀
真德秀曾为刘珙的相关文集作序、书跋。 -
杨万里
杨万里曾为刘珙相关的建筑物(如怀种堂)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