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李若水(约1093年—1128年),字清卿,别名若冰,北宋末年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县)人。他以才学入仕,官至观文殿学士、太学博士,并曾担任地方知府。
在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的危难之际,李若水以身殉国,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宋室南渡后,朝廷追赠其谥号“忠愍”,以表彰其忠烈之举。李若水的一生虽短暂,却在国难当头之际,用生命诠释了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成为后世景仰的忠义典范。
代表著作
- 《李忠愍公集》
- 《忠愍集》
主要荣誉
- 谥号:忠愍
- 死国难(为国捐躯)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约1093年 (北宋元祐八年)
出生于洺州曲周
李若水出生于北宋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县),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为日后入仕打下坚实基础。
1126年 (34岁)
考中上舍及第,步入仕途
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上舍及第,正式进入仕途,开始其为国效力的生涯。
1126年-1127年间
历任要职,为官清廉
先后担任太学博士、观文殿学士、轻车都尉等重要官职,并曾出任地方知府。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深得百姓爱戴。
1127年-1128年
靖康之变,坚贞不屈
金兵大举南侵,围困北宋都城汴京,史称“靖康之变”。李若水临危受命,坚守城池,誓死不降,展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约1128年 (35岁)
壮烈殉国,谥号“忠愍”
汴京城破后,李若水被金人俘虏。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壮烈殉国。南宋建立后,朝廷追赠其谥号“忠愍”,以表彰其为国捐躯的忠烈精神。
主要成就
对国家和后世的贡献
忠烈殉国,民族气节典范
在靖康之变中,李若水面对金兵入侵,坚贞不屈,以身殉国,其忠烈事迹成为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学识渊博,官声卓著
曾任太学博士、观文殿学士等要职,显示其深厚的学识和在朝廷中的地位。为官期间,清廉正直,政绩显著。
著有《李忠愍公集》
其诗文集《李忠愍公集》流传后世,是研究北宋末年历史、文学以及李若水思想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社会关系
家族与交游
家族成员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李若川 | 兄弟 | |
李若虚 | 兄 | |
李若谷 | 兄 | |
李氏(喻高妻) | 直系后裔 | 喻高之妻 |
重要交游
-
赵希齐曾为其著作作序
-
吴泳曾为其琴研铭作跋
-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帝)曾御题《李若水忠愍集》
-
仲并曾为其作祭文
-
王履出使金国时的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