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佃

1040-1101 | 文学家 · 经学家 · 官员

陆佃肖像
陆佃(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陆佃(1040-1101),字农师,号陶山,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官至尚书省左丞,位列宰执,是“元祐党人”之一。

陆佃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经学。他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由此步入仕途。他曾任国子监直讲,教授经学,培养了众多学子。在地方,他历任睦州、升州、泰州、海州等地知州,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在学术上,陆佃继承并发展了宋代训诂学,其代表作《尔雅新义》和《埤雅》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训诂学的重要里程碑。他的文学作品收录于《陶山集》,文风典雅,思想深邃。尽管因政治立场被列入“元祐党籍”,但其学问和品格在当时及后世都备受推崇。

代表著作
  • 《尔雅新义》(二十卷)
  • 《埤雅》(二十卷)
  • 《陶山集》(十六卷)
  • 《春秋后传》(二十卷)
  • 《礼象》
  • 《鹖冠子注》
主要荣誉与评价
  • 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
  • 官至尚书省左丞(宰执)
  • 北宋著名文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
  • “一代大儒”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040年

出生于越州山阴

陆佃出生于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基础。

1070年

进士及第

宋神宗熙宁三年,陆佃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任国子监直讲

执教国子监

陆佃曾任国子监直讲,负责教授经学,其学识渊博,深受学生敬仰。

1087年-1089年

知睦州军州事

陆佃出任睦州(今浙江建德)知州,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治理有方。

1092年-1093年

知升州军州事

转任升州(今江苏南京)知州,继续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

1095年-1097年

知泰州军州事

陆佃又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知州,继续其地方治理的实践。

1097年-1099年

知海州军州事

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其地方行政经验日益丰富。

1101年

任尚书省左丞

陆佃官至尚书省左丞,位列宰执,参与国家大政,达到其仕途的顶峰。

1101年

逝世

陆佃于1101年去世,享年61岁。他的一生为北宋的学术和政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人生成就

对北宋学术与政治的重大贡献

经学训诂巨匠

陆佃在经学和训诂学领域成就斐然,其《尔雅新义》和《埤雅》对《尔雅》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和补充,是训诂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造诣深厚

陆佃的诗文兼备,文风典雅,思想深邃,其作品收录于《陶山集》。他不仅在经学上有所建树,在文学创作上也展现了卓越的才华,是北宋文坛的重要一员。

卓越的政治家

陆佃通过科举入仕,历任地方要职,最终官至尚书省左丞,参与国家大政。他勤政爱民,在地方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为国为民的情怀。

社会关系

家族与交游

亲属关系

姓名 关系 备注
陆珪父亲
郑氏妻子
郑惇忠岳父
陆寘次子
陆宰儿子
陆宲五子
李知刚女婿
陆沅孙子
陆淞孙子
陆康民侄子
石景禧外甥
陆涣侄孙/从孙
陆叡玄孙/四世孙
陆镇直系后裔

社会交游

学生/门人
  • 吕宏
  • 石景舒
  • 韩羽
  • 郑云
  • 郑褎
  • 许安世
  • 卜彊本
  • 黄彦
  • 朱戬
  • 俞方 (以文章、学问受其赏识)
友人及往来名士
  • 沈凭 (友人)
  • 苏轼 (有书信往来)
  • 黄裳 (有书信往来)
  • 彭汝砺 (有书信往来)
  • 刘弇 (有书信往来)
  • 唐默 (称道其诗作)
  • 陆游 (为其著作作跋)
  • 王安石 (曾为其著作作跋)
  • 苏颂 (为其作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