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包逊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字敏道,江西抚州南城人。他师从朱熹和陆九渊两位理学大师,融会贯通两家学说,对理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包逊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籍贯江西抚州南城。他早年勤奋好学,立志于圣贤之学。在理学思潮盛行的时代,他深入研习儒家经典,并积极求学于当时最负盛名的理学大家。
包逊不仅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弟子,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通过讲学和著述,传播理学思想,培养了众多门人弟子,其中不乏罗必元等知名学者。他的学说融会朱陆两派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史料记载,包逊于1229年时已83岁高龄,推算其约于1235年逝世。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南宋南城
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籍贯江西抚州南城。字敏道,自幼聪颖,勤奋好学。
师从朱熹与陆九渊
包逊在理学求学之路上,先后师从朱熹和陆九渊两位宗师,深入学习并探讨理学精髓。他融会朱陆两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
与朱陆二先生书信往来
包逊与朱熹、陆九渊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通过书信往来探讨学问,共同推动理学发展。其书信内容体现了对理学深邃的理解。
著述与讲学
包逊致力于理学研究与传播,其讲义和著述得到当时学者的推崇,真德秀曾为其讲义作跋,肯定其学术价值。
培养门人弟子
作为一代宗师,包逊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包括罗必元在内的众多理学门人,为理学薪火相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逝世
包逊于约1235年逝世,享年83岁。他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与传播,为南宋理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术贡献
对南宋理学的重要影响
理学思想的传承与融合
作为朱熹和陆九渊的共同弟子,包逊融会贯通两家学说,致力于理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为南宋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著述与讲学
包逊通过其讲义和著述,系统阐述理学思想,其学术成就得到真德秀等同时代学者的认可与推崇,对后世学人影响深远。
培养理学人才
包逊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包括罗必元在内的众多理学门人,为理学薪火相传做出了重要贡献,延续了南宋理学的生命力。
社会关系
包逊的亲友与师友
家族成员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包约 | 兄 | |
包扬 | 兄 | |
包恢 | 从子/侄子 |
师友及学术往来
姓名 | 关系/身份 | 备注 |
---|---|---|
朱熹 | 老师/学术交流对象 |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包逊为其学生,并有书信往来。 |
陆九渊 | 老师/学术交流对象 | 心学宗师,包逊为其学生,并有书信往来。 |
真德秀 | 学术交流对象 | 南宋著名理学家,曾为包逊的讲义作跋,肯定其学术价值。 |
罗必元 | 学生 | 曾受包逊教诲的理学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