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林亦之(1093-1135),字学可,号网山、月渔,谥号文介,南宋福清(今福建福清)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林光朝的杰出弟子,毕生致力于讲学育人,传承和发展闽学。
林亦之早年师从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深得其学问精髓,并继承了林光朝在莆田地区的学术传统。他以“收徒讲学”为主要社会活动,培养了众多门人弟子,对闽学在福建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撰有《网山集》、《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等重要著作,而且在教育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林亦之享年42岁,虽英年早逝,但其学术成就和教育贡献在南宋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代表著作
- 《网山集》
- 《论语考工记》
- 《毛诗庄子解》
主要思想
- 传承林光朝闽学思想
- 注重讲学育人
- 强调学术实践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福清
林亦之出生于南宋福清(今福建福清),具体生年不详,根据其享年42岁及索引年份推算。
师从林光朝
林亦之拜著名理学家林光朝为师,成为其门下弟子,系统学习理学思想,为日后讲学奠定基础。
开始收徒讲学,传承闽学
继承林光朝的学说,尤其在莆田地区继续讲学,培养了大量门人弟子,对闽学的发展和传播贡献卓著。
著书立说
撰写了《网山集》、《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等重要著作,系统阐述其理学思想。
与多位学者交往
与赵汝愚、苏国兰、陈藻、黄君任、朱准等学者有密切往来,其中苏国兰、陈藻、黄君任、朱准等均为其门人或学生。
逝世
林亦之享年42岁,具体逝世年份不详,根据推算约在1135年。逝世后,多位友人、门人如郑氏、林浦、方与、朱廉、朱赓、余凤、章辟之、曹晟等为其撰写墓志铭或祭文,以示哀悼和纪念。
主要成就
对南宋理学和教育的贡献
传承与发展闽学
作为林光朝的杰出弟子,林亦之继承并发展了闽学思想,尤其在莆田地区,他通过持续的讲学活动,使闽学得以广泛传播,对福建地区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培养众多门人弟子
林亦之毕生致力于收徒讲学,培养了包括苏国兰、陈藻、黄君任、朱准、余东卿、余南卿等在内的众多优秀学生,为南宋学术界输送了大量人才,延续了理学香火。
著述丰富,思想深邃
林亦之撰写了《网山集》、《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等重要著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为后人研究南宋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林亦之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如赵汝愚等有交往,并为刘克庄、林希逸等人的著作作序,显示了他在当时士人阶层中的广泛影响力和受人尊敬的地位。
社会关系
亲友与门生故旧
亲属关系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林光朝 | 族父 / 恩师 | 林亦之是其弟子,传承其学说 |
林简 | 子 | 林亦之之子 |
林鹗翁 | 族兄弟 | 同族兄弟 |
林胄 | 族兄弟 | 同族兄弟 |
章辟之 | 表弟 | 亦为其撰写墓志铭 |
师友与门生
姓名 | 关系类型 | 年份 | 备注 |
---|---|---|---|
林光朝 | 师生关系 | 未知 | 林亦之是其弟子 |
林询 | 友人 | 未知 | |
赵汝愚 | 被推荐者 | 1187年 | 林亦之曾推荐他 |
苏国兰 | 门人 | 1187年 | 林亦之的弟子 |
陈藻 | 学生 | 1187年 | 林亦之的学生 |
朱准 | 学生 | 未知 | 林亦之的学生 |
黄君任 | 学生 | 未知 | 从林亦之学,登端平二年进士 |
刘克庄 | 序作者 | 未知 | 林亦之曾为其著作作序 |
林希逸 | 序作者 | 1187年 | 林亦之曾为其著作作序 |
余东卿 | 学生 | 未知 | 从林亦之学 |
余南卿 | 学生 | 未知 | 从林亦之学 |
郑氏(林询母) | 墓志铭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墓志铭 |
林浦 | 墓志铭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墓志铭 |
方与 | 墓志铭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墓志铭 |
朱廉 | 墓志铭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墓志铭 |
朱赓 | 墓志铭/祭文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墓志铭及祭文 |
余凤 | 墓志铭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墓志铭 |
姚氏(余凤母) | 墓志铭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墓志铭 |
林同季 | 墓志铭/圹记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墓志铭及圹记 |
曹晟 | 墓志铭/祭文/圹记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墓志铭、祭文及圹记 |
陈氏(曹晟妻) | 祭文/圹记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祭文及圹记 |
释赜 | 祭文作者 | 未知 | 曾为林亦之作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