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叶祖洽(约1055年—1118年),字敦礼,北宋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一说原籍邵武(今福建南平),后迁居上元。他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约1070年)考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
叶祖洽在北宋官场中历任要职,官至朝议大夫、徽猷阁直学士,曾担任门下省给事中、中书舍人等中央官职,并先后出任海州、洪州、亳州、河中府等地知州或知府。
他以其复杂的政治手腕和对儒学的教授而闻名。叶祖洽曾得到曾布的引荐,但在政治斗争中也展现出狠愎、喜谀附的一面,甚至密言王珪、蔡确的过失,导致二人被追贬。他与吕惠卿在科举中有所关联,其对策曾被吕惠卿拔为第一。作为一名官员,叶祖洽在地方治理上有所建树,同时也在家乡教授儒学,对当地文化教育有所贡献。他的一生见证了北宋晚期复杂的政治变迁与党争。
籍贯与迁居
- 籍贯:上元 (今江苏南京)
- 另一籍贯:邵武 (今福建南平)
- 迁居地:江宁 (今江苏南京)
主要身份
- 进士
- 朝议大夫
- 徽猷阁直学士
- 入元祐党籍者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
叶祖洽出生于北宋时期,具体籍贯有上元(今江苏南京)和邵武(今福建南平)两种说法,后迁居上元。
考中进士
于宋神宗熙宁年间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出任知海州
首次担任地方要职,出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
任朝请大夫、知洪州
官职升至朝请大夫、三丞,并首次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
任宝文阁待制、知河中府
被授予宝文阁待制,并出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知府。
任朝议大夫、集贤殿修撰、再知洪州
官至朝议大夫、集贤殿修撰,并再次出任洪州知州。
任徽猷阁直学士、知亳州
被授予徽猷阁直学士,并出任亳州(今安徽亳州)知州。
逝世
叶祖洽于政和二年(1118年)逝世,结束了他复杂而充满政治风云的一生。
主要贡献
对北宋社会的影响
中央与地方要职
历任朝奉郎、朝请大夫、朝议大夫等散官,并担任门下省给事中、中书舍人等重要中央官职。曾先后出任海州、洪州、亳州、河中府等地知州或知府,在地方治理上有所建树。
政治参与与影响
作为入元祐党籍者,其政治立场和行动在北宋晚期复杂的党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得到曾布的引荐,也曾密言王珪、蔡确的过失,展现出其在政治上的长袖善舞。
儒学传承
叶祖洽在家乡教授儒学,以儒学教授其乡,对当地的文化教育和儒学传承做出了贡献,培养了一批学生,如江侧。
社会关系
亲友及重要往来人物
| 姓名 | 关系/身份 | 描述 |
|---|---|---|
| 叶祖谊 | 兄 | 叶祖洽的兄长。 |
| 叶兑 | 从子/侄子 | 叶祖洽的侄辈亲属。 |
| 叶D | 从子/侄子 | 叶祖洽的侄辈亲属。 |
| 曾布 | 恩主/引荐者 | 曾引荐叶祖洽为吏部官员。 |
| 蔡确 | 反对/攻讦对象 | 叶祖洽曾密言其过失,导致其被追贬。 |
| 王珪 | 反对/攻讦对象 | 叶祖洽曾密言其在册立时的异论,导致其被追贬。 |
| 江侧 | 学生/交游 | 江侧曾从叶祖洽游学,后为将作监簿。 |
| 陈襄 | 墓志铭/行状作者 | 为叶祖洽撰写墓志铭和行状。 |
| 吕惠卿 | 科举提拔者 | 叶祖洽的科举对策曾被吕惠卿拔为第一。 |
| 韩维 | 往来对象 | 曾收到叶祖洽除中书舍人启的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