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清之

1176-1251 | 南宋宰相 · 忠定公

郑清之肖像
郑清之(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郑清之,字德源,号安晚,原名郑燮,南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学识,在南宋后期两度拜相,官至太师,被追谥为“忠定”,是南宋朝廷举足轻重的政治家。

郑清之生于淳熙三年(1176年),自幼聪颖好学。嘉定十年(1217年)登进士第,由此步入仕途。他与权臣史弥远合作,共同拥立宋理宗赵昀即位,在政治上展现出其谋略与影响力。在宋理宗时期,郑清之先后担任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要职。

淳祐元年(1233年),他接替史弥远出任右丞相,成为朝廷首辅。淳祐三年(1236年)一度罢相,退居道观。然而,其才干为朝廷所倚重,淳祐四年(1244年)再度被起用,任右丞相兼太傅、枢密院事。淳祐九年(1249年)转任左丞相,加太师。淳祐十年(1251年),郑清之卒于任上,享年七十六岁。他一生致力于辅佐朝政,稳定国家,其政治生涯对南宋后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别名与字号
  • 字:德源,文叔
  • 别名:郑燮(原名)
  • 室名/别号:安晚
  • 谥号:忠定
籍贯与出生地
  • 籍贯:鄞县(今浙江宁波)
  • 所属行政区:明州,两浙东路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176年 (淳熙三年)

出生于南宋明州鄞县

郑清之诞生于南宋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为日后步入仕途奠定基础。

1217年 (嘉定十年)

登进士第

通过科举考试,登进士第,正式步入南宋官场。

1224年 (嘉定十七年)

拥立宋理宗

与权臣史弥远合作,共同拥立宋理宗赵昀即位,在政治上展现出其谋略与影响力。

1228年 (绍定元年)

授枢密院事

被授予枢密院事一职,开始进入朝廷核心决策层。

1233年 (淳祐元年)

首次拜相,任右丞相

接替史弥远,首次出任右丞相,成为南宋朝廷的首辅。

1236年 (淳祐四年)

一度罢相,退居道观

因故罢去相位,退居道观,暂离政治舞台。

1244年 (淳祐四年)

再度拜相,任右丞相兼太傅

再次被起用,任右丞相,兼太傅、枢密院事,重掌朝政。

1249年 (淳祐九年)

转任左丞相,加太师

转任左丞相,并加太师衔,位极人臣。

1251年 (淳祐十年)

卒于任上,享年七十六岁

郑清之于任上逝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谥其为“忠定”,以表彰其对国家的贡献。

主要成就

对南宋朝政的重大贡献

拥立理宗,稳定政局

在嘉定末年,与权臣史弥远合作,成功拥立宋理宗赵昀即位,为南宋政权的平稳过渡做出了重要贡献,避免了潜在的政治动荡。

两度拜相,辅佐朝政

两次担任宰相(右丞相、左丞相),在位期间致力于稳定朝纲,处理国家大事,对南宋后期的政治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获谥“忠定”

逝世后被朝廷追谥为“忠定”,这是对其忠诚品格和对国家贡献的高度肯定,彰显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社会关系

家族成员与社会交往

家族成员

姓名 关系 备注
郑覃 祖父
郑若冲 父亲
郑冲之 兄长
郑次时 侄子
郑士昌 儿子
史望之 女婿

社会交往

友人与学生
  • 陈起 (友人)
  • 楼昉 (学生)
  • 应后 (学生)
  • 郑偘 (欣赏/器重)
同僚与支持者
  • 史弥远 (同僚,曾共同拥立理宗)
  • 刘克庄 (支持,曾力辨其诗案使其获释)
  • 黄载 (推荐,曾力引其知封州)
反对者与不合
  • 唐璘 (曾弹劾其妄庸误国)
  • 潘凯 (曾弹劾其不胜任)
  • 杜渊 (曾因私怨削减其家族恩数)
  • 方逢辰 (曾拒绝在其主政期出仕,并力诋其非)
其他关联
  • 林希逸 (其书序由郑清之所作)
  • 袁燮 (其字说、名述由郑清之所作)
  • 刘克庄 (其祭文、行状由郑清之所作)
  • 释之善 (郑清之曾为其塔铭)

代表著作

郑清之的文学与思想遗产

  • 《太上感应篇》
  • 《安晚堂诗集》
  • 《安晚集》
  • 《文房四友除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