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涣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唐代著名宰相、政治家。
他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国家社稷的深远贡献而彪炳史册。裴耀卿出身河东裴氏,世代簪缨。他早年以才学闻名,通过科举入仕。
在地方任职期间,展现出出色的治理能力,尤其在担任京兆尹、宣州刺史等职时,政绩斐然,深得民心。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耀卿被唐玄宗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他最显著的贡献在于主持漕运改革,解决了困扰唐朝多年的关中粮食供应问题,确保了京师的物资充足,为“开元盛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主张节俭,反对奢靡,在朝中以清廉正直著称。晚年官至尚书右仆射,封南来吴郡王,谥号“文献”。裴耀卿的政治生涯是唐代盛世的一个缩影,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国为民的政治抱负。
基本信息
- 字:涣之
- 谥号:文献
- 籍贯: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
- 郡王:南来吴郡王
主要荣誉与官职
- 唐代宰相
- 尚书右仆射
- 侍中
- 赠司空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出生于绛州稷山
裴耀卿出生于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出身于世代簪缨的河东裴氏家族。
初入仕途
开始其仕途生涯,曾任詹事府丞、国子监主簿等职。
任长安令
担任京师长安县令,开始展现其卓越的地方治理才能。
地方刺史任职
历任济阳、济州、宣州、冀州刺史,在各地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调任雍州刺史
调任京畿要地雍州刺史,进一步巩固其在朝中的地位。
拜相与漕运改革
升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同年兼任水陆转运使,主持著名的漕运改革,通过分段转运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关中粮食供应问题,对开元盛世的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
加侍中
加授侍中,位列三公,进一步彰显其在朝中的重要地位。
与文人雅士交游
与王维、张九龄、萧嵩、韩休、杜暹、王邱等著名文人雅士在长安韦氏逍遥谷宴集唱和,留下佳话。
升任尚书右仆射
升任尚书右仆射,成为唐朝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逝世,享年63岁
裴耀卿逝世,享年63岁。获赠司空,谥号“文献”,以表彰其一生的功绩。
主要成就
对唐朝的重大贡献
漕运改革
裴耀卿主持的漕运改革是其最显著的成就。他改变了以往直运长安的弊端,实行分段转运,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确保了京师的粮食供应,稳定了物价,为“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坚实保障。
地方治理
在担任济阳、济州、宣州、冀州、雍州等刺史期间,裴耀卿展现出卓越的行政管理能力。他体恤民情,兴利除弊,有效维护了地方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朝廷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
辅佐玄宗
作为宰相,裴耀卿忠心辅佐唐玄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他以清廉正直的品格和务实高效的作风,为开元盛世的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是玄宗时期重要的股肱之臣。
社会关系
亲友与交游
亲属关系
姓名 | 关系 | 备注 |
---|---|---|
裴守真 | 父亲 | |
裴延 | 长子 | |
裴遂 | 次子 | |
裴泛 | 子 | |
裴汯 | 子 | |
裴臯 | 子 |
主要交游
-
窦希球:曾为其作墓志铭。
-
王维:著名诗人、画家,曾共同宴集唱和,王维亦为其作《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并序》。
-
张九龄、萧嵩、韩休、杜暹、王邱:均为唐玄宗时期重要官员或文人,曾与裴耀卿共同宴集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