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俦

1089-1164 | 南宋官员 · 文学家

莫俦肖像
莫俦(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莫俦(1089-1164),字寿朋,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历经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在朝廷中担任多项重要职务,是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官员和文学家。

莫俦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12年)登进士第,此后在官场上稳步晋升。他曾担任承事郎、国子监司业、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等职,并最终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位列朝廷清要。

在政治上,莫俦曾参与议礼局检讨,并担任安抚经略使,显示出其在处理国家事务上的能力。他不仅在官场上有所建树,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著有《内外制》、《四六集》和《真一居士集》等作品,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

莫俦的一生见证了北宋的覆灭与南宋的建立,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坚守职责,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逝世,享年76岁。

代表著作
  • 《内外制》二十四卷
  • 《四六集》十卷
  • 《真一居士集》五十卷
主要官职
  • 翰林学士
  • 中书舍人
  • 国子监司业
  • 光禄寺少卿
  • 太常寺少卿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089年

出生于吴县

莫俦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其家族原籍湖州,后迁至杭州钱塘县,再迁至苏州吴县。他的父亲是莫卞。

1112年

登进士第

宋徽宗大观二年,莫俦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开启了他的官宦生涯。

仕途生涯(约1112年-1164年间)

历任要职,出使金营

莫俦在南宋朝廷中担任承事郎、国子监司业、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门下省给事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侍读、侍讲、上轻车都尉等多个重要职务。

他曾与吴幵一同出使金营,在金人欲立张邦昌时,负责传达和交涉,展现了其外交能力。

在朝期间,莫俦也曾对一些政治人物和政策表达反对意见,如曾反对郑亿年,并对吴懋的某些政策持反对态度。

文学创作

著述传世

莫俦在繁忙的官务之余,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包括《内外制》二十四卷、《四六集》十卷和《真一居士集》五十卷,这些著作是研究其思想和南宋文学的重要资料。

1164年

逝世

莫俦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逝世,享年76岁。他被安葬在湖州长兴县。

“其一生为官清廉,文学斐然,为后世所称道。”

主要成就

对南宋的贡献与影响

显赫官职

莫俦通过科举入仕,在南宋朝廷中历任多项要职,包括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这些职位在当时均属清要显赫,体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皇帝的信任。

文学造诣

他不仅是位官员,更是位杰出的文学家。其《内外制》、《四六集》、《真一居士集》等著作,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政治参与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莫俦积极参与朝政,曾出使金营,处理与金人的关系,并在朝中对不当行为和政策提出异议,展现了其正直的品格和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

社会关系

亲属与重要交游

亲属关系

姓名 关系 备注
莫卞 父亲 莫俦之父
张涛 女婿 莫俦之女婿

重要交游

  • 孙觌: 曾为莫俦的著作作序,并为其撰写墓志铭,可见二人交情深厚。
  • 吴幵: 与莫俦同僚,曾一同出使金营,在金人欲立张邦昌时共同传达旨意。
  • 郑亿年: 莫俦曾对其有所反对或攻讦,尤其是在李邦彦知举时,莫俦曾搜得郑亿年文章,导致其名列第九引发物议。
  • 吴懋: 莫俦曾反对吴懋的某些政策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