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虚

970-1019 | 北宋官员 · 孝子

刘若虚肖像
刘若虚(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刘若虚(970-1019),字叔扬,一作叔阳,北宋福州闽县人。他以孝顺闻名乡里,并以其正直的品格和清廉的官声,在北宋初期官场中留下了独特印记。

刘若虚自幼勤奋好学,先研习白居易等人的文书范本,后深入钻研五经。他以极高的孝道著称,每当父母生病时,他便不饮酒食肉,即使在酷暑时节也坚持衣冠严整,以示虔诚。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他曾担任大理寺评事、尚书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并出任邵武军知军、知县等地方官职。其为官期间,清正廉洁,颇有政绩。

刘若虚的正直品格在与权臣丁谓的交往中得以体现。丁谓为相时,闻其名声,欲召见他,但刘若虚坚辞不往。其三子刘异曾对蔡襄提及,丁谓“私天下”时,正直的士人皆应隐退,这正是刘若虚高风亮节的写照。

别名与字
  • 字:叔扬
  • 别名:叔阳
籍贯
  • 福州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970年

出生于福州闽县

刘若虚诞生于福州闽县,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勤奋研习经史,并以孝顺闻名。

1002年

进士及第

宋真宗咸平五年,刘若虚通过科举考试,高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任职期间(具体年份不详)

担任大理寺评事、知县等职

入仕后,刘若虚曾担任大理寺评事,负责司法审判工作。后又出任地方知县,治理一方。

约1018年

任尚书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

刘若虚被任命为尚书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负责国家屯田、水利等事务。

1018年-1020年之间

知邵武军

刘若虚出任邵武军知军,负责当地军政事务,展现出其治理才能。

1019年

拒绝与丁谓会面

时任宰相丁谓闻其名,欲召见刘若虚,但刘若虚以其正直品格,坚决拒绝前往,展现了不与权奸同流合污的气节。

1019年

逝世

刘若虚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逝世,享年50岁。逝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光禄寺卿。

主要事迹

品德与仕途的亮点

孝行事迹

刘若虚以其至孝闻名。父母生病期间,他坚持不饮酒食肉,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衣冠严整,以示对父母的敬爱与担忧,成为后世孝道的典范。

气节与风骨

面对权臣丁谓的召见,刘若虚坚辞不往,体现了他不趋炎附势、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正直品格和高尚气节,赢得了时人的敬重。

官宦生涯

自进士及第后,刘若虚历任大理寺评事、尚书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知邵武军等职,为官清廉,勤勉尽责,为北宋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社会关系

家族与交游

家族成员

姓名 关系
刘甫父亲
潘吉甫岳父
刘若冲弟弟
刘弇长子
刘奕次子
刘异三子
刘涣直系后裔
刘泳玄孙
林孝伯长女婿

重要交游

  • 蔡襄
    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刘若虚的墓碣铭由蔡襄撰写,可见二人关系密切或蔡襄对其人品学识的认可。
  • 丁谓
    北宋宰相。刘若虚因其正直品格,拒绝与丁谓会面及在其主政的政府中任职,体现了其高洁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