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玶

1138-1185 | 南宋理学家 · 朱熹挚友

刘玶肖像
刘玶(画像暂缺,此为示例)

生平简介

刘玶(1138-1185),字平父,一作平甫,号七者翁,南宋福建崇安人。他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挚友、同门及重要学术交流对象,对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玶出身于崇安刘氏家族,自幼聪颖好学。他不仅在学术上与朱熹多有往来,共同探讨理学精义,更在仕途上有所建树,曾任从事郎、邵武军户曹参军等职。其一生致力于学问,尤以诗文见长,著有《诗集》十卷。

刘玶与朱熹的深厚情谊和学术交流,是南宋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朱熹曾为他撰写墓志铭和祭文,足见其在当时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代表著作
  • 《诗集》十卷
别号与字
  • 字:平父、平甫
  • 号:七者翁

人生轨迹

重要事件时间线

1138年

出生于福建崇安

刘玶诞生于南宋福建路建州崇安县,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其父刘子羽,伯叔父刘子翚(亦为嗣父),皆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

青年时期

求学与学术启蒙

早年勤奋求学,与理学大师朱熹结为挚友及同门,共同探讨儒家经典与理学思想。他与朱熹之间有大量的书信往来,互相论学,可见其在理学研究上的投入与造诣。

据记载,他曾收到朱熹老师李侗的来信,表明其与当时理学核心人物的紧密联系。

任职时期

步入仕途

刘玶曾担任从事郎一职,后又出任邵武军户曹参军。在任期间,他秉持儒家理念,勤勉尽责,为地方治理贡献力量。

著述与诗文

《诗集》十卷传世

刘玶不仅在理学上有所建树,其诗文亦颇受推崇。他著有《诗集》十卷,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为后世研究其思想和文学风格提供了宝贵资料。

1185年

逝世

刘玶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逝世,享年48岁。在他去世后,其挚友朱熹亲自为其撰写了《从事郎刘君墓志铭》和祭文,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和对其学问人品的肯定。

学术贡献

在理学与文学领域的影响

理学思想的探讨与传播

作为朱熹的同门与挚友,刘玶积极参与理学思想的探讨与交流。他与朱熹之间频繁的书信往来,不仅加深了彼此的理解,也促进了理学体系的完善与传播。他在理学上的见解,为朱熹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启发。

文学创作与《诗集》

刘玶的《诗集》十卷,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怀,也体现了理学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哲思。这部诗集是研究南宋文学和理学思想结合的重要文献。

社会关系

家族与交游

亲属关系

姓名 关系 备注
刘子羽 父亲
范如圭 岳父
刘子翚 伯叔父 / 嗣父
刘学古 长子
刘学箕 五子

重要交游

姓名 关系 主要事迹
朱熹 挚友、同门、论学对象 朱熹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与刘玶多有书信往来,共同探讨理学。刘玶逝世后,朱熹为其撰写墓志铭和祭文。
李侗 学术前辈 朱熹的老师,曾与刘玶有书信往来,显示刘玶与理学核心圈的紧密联系。